一名30歲女性在半年前產下頭胎,近3個月來,因月經量明顯變少,且經常腰痠背痛而感到困擾,尋求中醫協助,經診斷為產後調理不足所致。

衛生署新竹醫院中醫科主任彭姵綸表示,門診中,常遇到產後3到6個月的婦女,因為腰痠背痛、大量掉髮、經量過多或變少的月經異常、不定期子宮出血、容易疲倦等病症就醫,診斷後發現,大多是產後調理不足所導致。

彭姵綸說,許多產婦認為,只要注重飲食、吃得好就是坐好月子,其實產後調理體質還是需要使用更具實質效果的中藥藥物來調理,才能達到療效。同時也可避免因為產婦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身材恢復不易。

一般而言,會針對不同體質的產婦選用加味四物湯或八珍湯,甚至是十全大補湯等,並配合其他活血化瘀、大補腎氣的中藥,來預防產婦出現骨頭關節痠痛(俗稱月內風)、月經不順、頭痛、頭暈、怕冷、四肢冰冷等產後疾患,並使產婦盡快恢復身體機能,為孕育下一胎,預先做好充足準備。

以中醫觀點來說,產後婦女體質是屬於「多虛多瘀」的特性,可利用生化湯來治療產後惡露無法排出,或排不乾淨。生化湯除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還有促進乳汁分泌、調節子宮收縮、減少產後腹痛、預防產褥感染的作用。

一般自然產在產後第二天開始服用生化湯5至7帖;剖腹產則在產後第四天,開始服用生化湯3至5帖,但生化湯勿過量服用,常有病人誤以為要將惡露排乾淨就要多服用生化湯,於是服用了數十帖生化湯,導致出血不止,這是過度使用的結果。如有惡露不止,應求診中醫個別診察用藥。

先以生化湯去瘀後,繼而採用補血養血法,如加味四物湯、八珍湯等補氣血方劑來調補脾胃,恢復全身氣血。另外,針對特別虛弱的產婦,可採用十全大補湯、龜鹿二仙膠、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等補氣血、益腎固腰的方劑來預防產後腰痛、落髮,甚至產後記憶力衰退的現象。

補腎益氣是坐月子的重點調養,一般需用25至30帖,以達療效。許多產婦因為氣血不足,常會有產後缺乳的窘況,可使用補氣血及疏通乳腺的藥材,像是黃耆、當歸、路路通、王不留行等來促進乳汁的分泌及乳腺的通暢。

哺乳婦女宜多食用稀軟多汁的食品(湯、粥、羹)、蝦肉、豬蹄、母雞、花生、黃豆、紅豆、豌豆、鯉魚、鯽魚、酒釀、豆腐等;想要退乳的產婦則採用麥芽、神麴等藥材煎服,可達退奶的效果。

產後憂鬱症也是常見的產後問題,約有3分之1的產婦會出現類似症狀,多發生於初產婦女或有傳宗接代壓力大的婦女。輕度的產後情緒低落或中度的產後憂鬱可選用的中藥,像是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湯、歸脾湯等方劑來治療。

文章取自於:
http://verywed.com/forum/wedlife/725612-1.html?from=about

掌握坐月子新觀念 產後自然水噹噹【鄭芳騏 醫師 / 天主教聖功醫院 - 中醫部】


作為一名女性,一生中有一次作媽媽的經歷才能算是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而如何「坐月子」,月子裏又應注意些什麼?這是每一位新媽媽首先要面對的課題。那究竟什麼是"月子"呢?

所謂"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身體機能和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8週。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而目前“月子”的爭論已涉及到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西方影響下的現代新觀念。因此,國人應根據自身的文化底蘊沉澱出一套以養生保健為主的月子新理念,打破舊習俗,吸收一些更科學的養生之道。

中醫對產後病的理論基礎是因在孕期時聚血養胎,全身相對氣血不足,又加上產時用力耗氣傷血,如果產程延長,加之分娩時的出血,造成氣血虧損;產婦臨產時用力,骨盆腔、身體毛細孔都張開,以及胎兒胎盤娩出,子宮突然空虚,全身會發生生理性改變,百脈空虛,淤血易停滯胞宮,造成一個多虛多瘀的生理狀態,所以需一段時間坐月子以調理體質。古人有「彌月為期」、「百日為度」之說,即產後一個月為「小滿月」,三個月為「大滿月」。產婦須於生產第一天起開始坐月子,時間愈久愈好,至少三十至四十天方為足夠。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鄭芳騏醫師指出,產後的月子膳食與中藥調理應分階段調理:

第一階段(產後第一週):生化湯是婦女產後常用的方劑,中醫認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本方能化瘀生新,所以名為生化湯。方藥組成有當歸、川芎、炮薑、桃仁、炙甘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消炎及鎮痛作用。亦即調節子宮收縮,以排除子宮內未剝離的黏膜或血塊,幫助惡露排出,防止產褥感染,預防血栓形成,並幫助子宮復舊,減少宮縮腹痛。一般於產後第2∼3天開始服用,通常服用5-7帖即可;有些產婦將此方當作必備補品長期服用反而造成惡露不斷,甚至於大出血,其實生化湯破瘀血、生新血為活血破血藥,活血破血藥不宜使用過長,一般使用不超過十天。因長期大量使用活血破血藥會影響血小板凝集。若遇到不正常出血、傷口感染、腹痛、腹瀉、發燒等情況也應避免服用生化湯。此期三餐均衡攝取,食物以清淡為主,產後七天內傷口未癒合,禁麻油或酒料理的食物,可配吃香菇雞湯、鮮魚湯、玉米排骨湯、豬肝湯、海鮮粥等蛋白質高的食物。

第二、三階段(產後第二、三週):此期可服用補血養血基礎上加些補氣的中藥,如當歸、川芎、黃耆、黨參、山藥、茯苓等,幫助子宮內膜修復,促進產後新陳代謝及幫助子宮恢復機能,調整水分代謝、利水消腫。產後第8-13天可以開始酌吃麻油料理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杜仲腰仔湯等。

第四階段(產後第四週):此期若未調理得當,則易掉髮、腰酸背痛、早衰、月經失調,可服用八珍湯補氣養血加補益腎陰陽之品,如杜仲、首烏、黃精、巴戢天等。可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幫助卵巢功能恢復及骨盆腔復原;強化骨盆肌肉群,避免骨盆子宮及陰道壁下垂鬆弛;補肝腎、強筋骨,避免日後腰酸背痛。藥膳調理有八珍排骨湯、麻油炒紅蟳等。產後膳食以吃得下、睡得著、二便正常為原則,若有口乾舌燥、身熱多汗、煩燥難眠、便秘、痔瘡、傷口疼痛等現象,表示吃太補上火了,需暫停一切補品的進食。

中醫重視產後的調理有很多來自於民間的風俗,許多月子期間的傳統禁忌無非是希望產婦可以在坐月子期間好好休息,讓身體盡快復原。鄭芳騏醫師表示,傳統與現實之間難免會有些衝突,有些流傳已久的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如產後注意保暖,不要當窗口吹風等都是非常科學的,但是有些不科學的東西還是應偋棄,如未滿月前不洗頭、不洗澡等。

•禁忌一:不碰冷水?
傳統觀點認為產婦要在滿月後才能洗頭和洗澡。不要洗澡、洗頭原因是因為生產過後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包括頭皮。月子裏洗澡可能導致日後全身疼痛或虛弱的產婦洗澡後因而感冒。現認為分娩後兩三天就可洗淋浴,產後7至10天即可用熱水洗頭,洗後要完全擦乾。剛洗浴完不宜進入通風的環境以防著凉。產後身體排出的汗液、惡露以及溢出的乳汁,不及時清洗會使抵抗力弱的產婦感染病菌,引起毛囊炎、子宫内膜炎、乳腺炎等。不過,浴室宜暖和、避風。

•禁忌二:禁吹冷風?
產婦身體虛弱吹風可引起感冒,另一個原因是產後全身筋骨鬆弛,如果讓冷風吹襲到骨頭,以後有痠痛可能。其實只要室内温度適當,就不必如此怕“風”,即使在冬季,開窗通風呼吸新鲜空氣,對產婦和婴兒也都有利。或者媽媽們坐月子期間最好穿長衣、長褲,如果是夏天則選擇薄的長袖衣物。

每一位正在做月子或者準備做月子的新媽媽們一定要把握好這一特殊時期的保健新觀念,使月子期間可以達到最佳休養調整,把握脫胎換骨的良機,享受一段愉快、安全、健康的月子生活。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6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