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熱痙攣,簡單地說,就是發燒、抽筋,發生率約3至8%,一般發生於6個月到6、7歲之間的小孩。主要症狀為,突然高燒(通常是指體溫在攝氏38度以上),而導致失去意識、手腳抽搐、兩眼上吊或斜視,約數分鐘後即恢復,稱為熱痙攣。

但有時候家長甚至在孩子發生抽搐後,才發現原來小孩正在發燒,常讓家長手足無措,誤認孩子有生命危險。由於熱痙攣的復發率高(約有3分之1的人會復發),及日後成為癲癇患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所以仍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

可能的發生原因包括,多發性基因的變異遺傳,如鈉離子通道,以及控制腦內化學物質的基因產生突變;感染因素,如特殊的病毒感染;幼兒腦部對體溫升高的忍受閥值較低等。

第一次熱痙攣以後,有一些因素可以預期熱痙攣復發的機會比較高,如發作的年齡小於18個月、有熱痙攣的家族病史、發作時體溫不高(如只有攝氏38度)、發燒的時間較短等,被認為較易復發熱痙攣。

而癲癇的危險因子為,小朋友的神經系統異常、家族有癲癇史,和複雜型的熱痙攣,即出現一手一腳抽搐、一天內多次發作,及發作時間較久(超過30分鐘)等。

科學家及臨床醫師比較質疑的是,熱痙攣是否會導致癲葉深層組織硬化,而導致難治型的癲癇發生(也就是,以後不發燒也會抽搐)?許多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得了複雜型熱痙攣的小白鼠在經過2至3個月後,進一步做小鼠的腦部檢查發現,部份小白鼠有癲癇發作的現象,且其海馬迴的組織有病理及電生理的變化。

但是在大規模的前瞻性及人口性的臨床研究中,並沒有發現有增加癲葉癲癇的證據,因此至今這個議題仍有爭議性。

一旦孩子發生熱痙攣後,為人父母或照顧者應如何應對?首先自己應先冷靜下來,注意孩子的呼吸道是否暢通,且將他平放於安全的床上或地上,可將頭部轉向一側,如此可助痰液順利排出,較不會影響呼吸道,也不需要用手或尖銳物品將牙齒撬開,也不要去抑制肢體的抽動。一般而言,約5至10分鐘後,孩子即逐漸恢復,如持續抽筋,宜立即送醫診治。

現今認為,以急性療法,即給予短效的抗痙攣藥即可,尤其是對於反覆發作的病人,可用肛灌或口服抗痙攣藥,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並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使用退燒藥也可以減輕病人的發燒,使熱痙攣較不易發生。

一般的發燒抽筋,醫院的檢查主要為排除其他病因的可能性,故有時會需要做血液檢查,以確定感染的嚴重性。脊髓液檢查則為懷疑有腦炎時進行;有復發性的熱痙攣時,則需要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癲癇的可能。

總之,有基本的認識,在事到臨頭時,才能不慌不忙,給孩子最大的幫助。

(作者為台北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ine 的頭像
    christine

    阿嚕咪的小天地

    christ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